第119页(2 / 2)

折算下来,相当于东盛给每亩油棕地每年支付约一百美元的油棕树培植费。

以当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里面有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

东盛之所以前期不大规模收购毛地种植油棕,一是没有成熟的培植团队跟技术,二来两亿美元的低息贷款投进来,希望尽快形成往国内输送棕榈油的规模,形成稳定并且可观的收益,体现在上市公司的报表里。

等差不多形成四到五万吨棕榈油年输送规模、每年一千万美元以上的稳定利润之后,东盛下一步才会考虑毛地种植。

这一切都是杨德山跟沈济等海外部高层商议出来、申请集团批准执行的策略,但其实曹沫心里是不怎么赞同的。

曹沫却不是觉得这样的策略对东盛有什么不利,其实这种做法,对卡奈姆的贫困农户是极其不利的。

道理很简单。

大量的宜耕地都用来种植油棕,又由于油棕耐旱、不畏虫害,林地管理很简单,大地主是能获得稳定可靠的收益。

对底层农户来说,他们即便能从种植园或直接服务于大小酋长的庄园获得一份工作,也失去能充足种植主粮的耕地了。

而他们能得到的工作,月薪折合人民币甚至都不到一百元,边角地种植的木薯不够食用,又能拿多少钱来,去购买高价的进口粮食?

当然,公司既然做出这样的决策,曹沫作为东盛的员工,有责任去推行,也会从说服西卡家族开始做工作,但看到为西卡家族服务、端咖啡上来的女仆也都瘦骨嶙峋,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他内心深处觉得隆塔以及卡奈姆的其他地区,更迫切的还是要发展主粮种植……

第八十三章 计划(下)

“你不是都盛赞rcao是个极聪明、很有能量的中国人吗?他的意见,你觉得如何?”肯哈特不会考虑背后太多的利弊权衡,但还能听懂曹沫是支持他的,便拿着曹沫的话怼大西卡。

“唉……”大西卡也是被肯哈特折腾得够呛,想了一会儿,觉得曹沫的建议是个很好的折中办法,挥了挥手算是表示认同。

油棕地收购,目前是杨德山、郭建、曹沫都有资格进行接洽,但具体的收购价格评估、谈判、协议签署以及收购后招雇工人对园区进行管理,事业部已经从马来西亚聘请了两名华裔高级经理,到德古拉摩来负责组建一支新的团队。

在这点上,东盛高层还是顽固的信任国人或华裔,并无意直接从卡奈姆聘请高级经理人。

这种决策性的问题,不要说曹沫了,杨德山都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配合。

而随着压榨厂二期建设以及大宗油棕地收购都将陆续落地,分公司这些天不断从德古拉摩招聘当地员工外,集团总部也会派遣更多的员工进驻过来。

曹沫反正还是不想管事,也不想插手油棕地的具体收购中去——杨德山、郭建比较热心,是看到里面有大量的灰色利益可图——他白混分公司一份薪水就好。

曹沫即便回到德古拉摩,也是借用上电脑及上网的机会,一点点去研究、学习怎么去解决伊波古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这次劝说大西卡,主要是帮阿巴查,将肯哈特踢到德古拉摩去,让他拿着大笔的美金在那个花花世界里沉沦掉,从而彻底扫清阿巴查身前的障碍。

肯哈特哪里想曹沫用心如此“险恶”,看他三言两语就说服父亲,看他格外顺眼。

曹沫还“好心”将公司的底价告诉肯哈特,以免他在收购谈判中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