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1页(1 / 2)

为了配合黑色的大碗,勺子也是黑色细长柄的,当然勺子也并不小,正是适合吃豆花的大小。

作为能够得到大文豪加吃货的苏东坡赞美的豆花泡馍自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这种将南北风味巧妙融合为一体然后形成独特味道的美食味道自然是相当好的,不然也不会经历历史变迁而经久不衰。

四个人虽然是一起开吃但是吃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唐茜她直接一勺子就舀了心心念念的豆浆,比如漫漫则是小心地将上面的红油和香葱这些划开,让晶莹如玉的豆花每一个地方都沾染红色的辣油,像是涂抹上了鲜艳的颜色一样。

而王鸿就简单了,直接一勺子舀了一块豆花,上面沾着辣油和香葱等调料送进嘴里,秦省的油泼辣子跟川省的完全不一样。

醇香和辣意相互融合,因为多了油脂的香气,既显得辣椒圆融了不少,又使得芝麻的芬芳更加凸显,搭配滑嫩,顺口的豆花,既不是很嫩又不老,一切都显得刚刚好。

“原来秦菜里的豆花是这个味道,比起软嫩的豆腐脑我觉得这个不软不硬的豆花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希望以后可以常常吃到。”王鸿虽然知道不太可能但是不妨碍他心里这么想。

而胡青山的动作跟其他人都不一样,他小心地用勺子将豆花上面没有融化的白砂糖扫到旁边的豆浆里,再用勺子小心地在缝隙里搅动,促进糖的融化。

确认糖已经融化了以后,胡青山慢慢呼出一口浊气开始打算吃了。

舀上一勺白净如玉的豆花放进嘴里,先是一股极浓的豆香味,然后是丝丝缕缕的甜,本来有着淡淡豆腥味的豆花,因为甜蜜的突然到访溃不成军,直接被掩盖住了,只剩下纯正的豆香和甜蜜,细滑的质地,一抿就碎,但是碎的部分需要用牙齿轻轻一咬才能彻底散开,跟豆腐脑入口即化的口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很是好吃。

“就是这个味道,真好吃,又甜又香,没想到在蓉城就可以吃到这么正宗的味道真是太好了。”胡青山半眯着眼,很是陶醉。

神情陶醉不代表动作慢,胡青山一勺一口的甜豆花,豆花很快就见了底,慢慢的一片片漂浮着的金叶子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因为豆浆的浸泡,比起刚刚进入的时候略显的有些浮肿,但是并没有肿大很多,还是金黄的样子,轻盈的仿佛枯黄叶片的程度。

胡青山再次用勺子进行顺时针的旋转,转了几圈以后,就停了下来,舀起一片金叶子似的馍片就往嘴里送。

虽然表面起酥的部分已经泡软了,但是并不影响他原先酥酥的口感,此刻加了一个甜味豆浆,湿湿软软的,加上里面韧劲十足即使接触了豆浆也没有变软,反而十分劲道,口感层次丰富,细细的甜凸出了麦子的清香味。

“不愧是袁主厨的手艺,这个馍也太好吃了吧,就算是浸了豆浆都没有变得软趴趴的,相反韧劲十足,好久没有吃过这样正宗的馍片了。”胡青山略有点感慨。

秦省的馍跟其他地方的馍完全不一样,因为厚过寸,锅形,敲之有声,俗称“锅盔”。

而且削馍片是十分讲究的事情,绝对要厚薄均匀,不然太厚的话,豆浆泡不透,味进不去,太薄的话,等吃到后面就碎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袁州的刀工自然不会有这些烦恼的,他切的馍片比起胡青山吃过的最薄的馍片还要薄上三分,但是却不会有吃到最后会碎掉的担忧。

因为要不是胡青山一口一口咬着吃的话,根本不会碎,这就十分考验烙馍的手艺了。

反正胡青山从头吃到尾,除了软香耐嚼,回味醇厚以外没有其他的不好的什么地方。

要说一碗豆花泡馍那碗是真的大,比起三两的面碗要大一点,倒不是说碗口大,而是这个碗十分深,自然体积大了装的东西就多了,满满当当的一碗下去,常理自然是饱了的。

但是架不住这是袁州做的美食,自然食客们吃了以后,第一反应就是太少了,不管肚子饱没饱,反正嘴巴是绝对没有饱的。

不过小店的规矩就是才来几次的胡青山都是知道的,因此大家除了抱怨太少了,吃不饱以外,动作还是十分利索的,收拾碗筷,让位置给后面等着的人,井然有序的。

早餐时间短暂而美好,虽然因为打折过来的人不少,但是只有99份的量不会因为人数变多而有所改变。